每天都進步1%,一年後,你會進步37倍;
每天都退步1%,一年後,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!
微改變塑造大成就!
如果沒有參加說書會
我絕對不會翻開這樣的書來看
因為看到原子就直接聯想到物理、化學
理科超級弱的我怎麼可能會碰這類書籍呢…
聽完說書會的分享後發現
不得了了!
這書肯定要啃過一遍!
這本書會教我們如何培養好習慣
從心態上醞釀,從生活裡調整
進而做出影響人生的正向態度
→→→誠品購書連結←←←
「原子」的原意是非常小的意思
但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能量就是「原子彈」!
就如同小小的磚頭,可能是建造高樓的基本材料
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
所以原子雖小,卻是萬物構成的基礎
-
作者從生物學、心理學及神經科學中汲取精華,
結合親身實踐經驗
創造出簡單易懂,容易執行的「行為改變四大法則」(就是原子習慣的基礎)
這套法則可運用於學業、工作、家庭、健康、財富、人際關係等人生各個面向
幫助你打造好習慣,戒除壞習慣
-
我們都知道塑造習慣與意志力有關
常常無法順利完成一個目標,
像是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、規律運動、瘦身…等等
大多是因為意志力不夠堅定
但你知道意志力是有限的能量嗎?
大腦裡的前額葉,會幫我們的衝動念頭踩煞車
若此區域受損,意志力會瓦解
而大腦與身體受到疲勞的傷害時
就會削弱我們的意志力
所以意志力是有生理極限的(像電池一樣有用完的時候)
並不是無限提供!
而所謂的「自律者」只是擅長建構生活,
不讓自己暴露在充滿誘惑的環境中
這樣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了!
這部分與原子習慣的第一個法則有關
只要透過四個法則
你也能擁有一個新的好習慣
法則一(提示):讓提示顯而易見
視覺提示是人類行為最強的催化劑,
想要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
就讓提示成為環境的一大部分
如果想要瘦身
不在家裡囤積零食是一個好方法
避免誘惑(避免看到零食)比抵抗誘惑(看到再抗拒吃零食)更容易
-
心理學家榮格說「倘若無法意識到無意識,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,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。」
在能夠有效建立新習慣之前,必須先掌握現有的習慣(工具:習慣計分卡)
習慣計分卡使用方式:列出自己整天會發生的事,
例如:起床、關鬧鐘、看手機、去浴室、量體重…等等。
整張列完之後,審視每一個行為
若是好習慣,則在習慣旁邊加上正號(+);
若是壞習慣,則加上負號(−);
若是不好不壞,則標上等號(=)
例如:起床(=)、關鬧鐘(=)、看手機(−)、
去浴室(=)、量體重(+)…等等。
如何分辨好習慣還是壞習慣,問問
「這個習慣能幫助我成為我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嗎?
對於我渴望的身份認同,這個習慣投的是同意票或反對票?」
如果你想要成為有人魚線的女孩,卻一直吃零食、宵夜,就不是個好習慣。
-
如何開始一個新習慣?
B.J.佛格在「微習慣計畫」裡創造一招最好的方法
「做完〔目前的習慣〕之後,我會執行〔新的習慣〕。」(習慣堆疊)
舉例:
運動:脫下上班的鞋子之後,我會立刻換上運動服。
婚姻:每晚上床睡覺時,我會給伴侶一個吻。
藉由把新行為堆疊在舊行為上,提升了你堅持某項習慣的可能性。
把想要的新行為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
利用「一個行為導致下一個行為」的慣性串連習慣
創造更大規模的堆疊。
假設你想要養成每天晚上多閱讀的習慣,可以設定你的習慣堆疊為:
起床→整理床舖→放一本書在枕頭上→淋浴…
這樣一來,每晚上床時就會有一本書躺在那裡等你享用。
*行為改變的過程始終始於覺察。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習慣,才能改變它們。
法則二(渴望):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
如何讓習慣變得難以抗拒?
若想要增加某個行為發生的機率
就必須使其有吸引力(讓習慣變得誘人!)
-
神經傳導物質「多巴胺」驅動回饋迴路
神經學家發現老鼠被阻斷多巴胺的分泌會失去所有生存意志
牠們不進食、不性交、不渴望任何東西
幾天後就渴死了
少了多巴胺,慾望就死了;一旦沒有慾望,行為便停止了。
那要怎麼提高多巴胺呢?
大腦會在體驗愉悅、預期愉悅時分泌多巴胺
如果有規劃過旅行的人應該有過體會
不是在出發去旅行的時候才覺得愉悅
而是在規劃的時候就感到興奮
(幻想即將到來的假期可能比實際度假更享受)
-
我們可以運用誘惑綑綁,讓習慣更有吸引力!
書中舉了一個例子
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名電機系學生很愛看Netflix
但他知道自己運動不足
所以運用電機專長改造了健身自行車
把它連上筆電與電視
只有當自行車被踩到一定的速度時才能播放
若慢下來,則節目就會暫停
他「用追劇幹掉肥胖」
將之與習慣堆疊結合,公式如下:
- 做完〔目前的習慣〕之後,我會執行〔我需要的習慣〕
- 做完〔我需要的習慣〕之後,我會執行〔我想要的習慣〕
假如你想要瀏覽臉書,但又需要多運動:
- 拿出手機之後,我會做十下波比跳(需要)
- 做完十下波比跳之後,我會瀏覽臉書動態(想要)
還是覺得很難嗎?
要重新設定大腦讓自己享受困難的習慣
你需要轉念
有個坐輪椅的人的故事
當他被問到受限於輪椅上是不是很辛苦時,
他答道:「我沒有被輪椅限制啊——我是被輪椅解放。
如果沒有輪椅,我就只能躺在床上,出不了家門。」
轉個念頭,重新思考你的習慣
把重點放在益處,而非壞處!
法則三(回應):讓行動輕而易舉
要養成一項習慣,就必須去實踐(取決於實踐的頻率,而非時間長短)
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,而非完美
以下兩句話我看了點頭如搗蒜,覺得作者真了解我
「我們真正的動機就是發懶,然後找方便的事情做。」
為什麼會這樣呢?
因為能量是珍貴的,大腦的設定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。
人類的天性是遵循「最小努力原則」
(所以工作都想找錢多事少離家近)
所以為了以後方便,把環境準備好(像剛剛舉的例子,把書放在枕頭上)
或者可以增加與壞習慣的阻力(把手機放到看不見的地方,專心工作)
*兩分鐘法則
「每晚就寢前閱讀」變成「讀一頁」
「做三十分鐘瑜伽」變成「拿出瑜伽墊」
「用功讀書」變成「翻開筆記」
入門習慣不要太具有挑戰性,應該輕而易舉
要繼續做下去就比較簡單了!
法則四(獎賞):讓獎賞令人滿足(要立即得到的滿足)
壞習慣的立即結果讓人感覺很棒,終極結果卻會讓人感覺很糟;
好習慣則是相反,立即的結果不怎麼讓人享受,最終結果卻會讓人感覺很好。
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,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。
所以要建立好習慣,「立即滿足」的獎賞很重要
-
在選擇獎賞的時候必須要能夠強化你的身份認同
如果你為了健康而健身
卻在健身後給自己冰淇淋這個獎賞
就不符合身份認同
若選擇按摩當作獎賞
則既享受又符合照顧身體的目標
一項習慣必須讓人覺得愉快,才能持續下去
-
但是在持續習慣時總會有那麼突然中斷的時候
請記住,不要錯過兩次
不然很容易就偷懶唷…
複利的首要原則:非必要,別中斷。
當然你也可以找一個「問責夥伴」
告訴他你想要養成這樣的習慣
請他盯著你
如果你沒能完成就罰錢(約束自己玩真的!)
知道有人在看著,會是個強大的動力!
-
按照這四個原則可以塑造一個習慣迴路
習慣迴路:提示→渴望→回應→獎賞
當你完成這習慣迴路後
最後一章節教你如何從「A」到「A+」
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,而是無聊
反覆做著一模一樣的事,卻能夠無止境地感受到趣味
就是成就卓越的不二法門,讓自己愛上無聊!
習慣+刻意練習=精通
(這部分在刻意練習裡面也有提到,要成為專家,要克服日復一日練習的無聊感)
精通一個習慣之後可以再進行塑造另一個習慣
千萬不能陷入自滿的陷阱裡
最後我覺得最有用的方式就是
堅持你的身份認同
當你正在戒菸時,有人請你抽菸
你會回答A還是B呢?
A、不好意思,我正在戒菸
B、不好意思,我不抽菸
雖然你還正在戒菸途中
但你回答B才不會讓人有進一步勸菸的可能
堅持與強化自己的身份認同
會是塑造行動很強的驅動力!
培養習慣不只是一個觀念,更是打造人生的一把武器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