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子曰: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」
孔子說:「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你,你要擔心的是你不了解別人。」
為何孔子會這麼說?
分析一下這句話會發現:別人知不知道你是結果,你知不知道別人是原因。
你做事,別人要怎麼想你,你無法控制。有時候解釋只會愈描愈黑。
而別人做事,你要怎麼解釋他人,是可以控制的。他是因為真的懶惰還是有身體方面的疾病需要多休息?
對於「人不己知」這樣的結果,我們無法掌控。我們只能在「不知人」上下功夫。
凡夫畏果,菩薩畏因。凡夫永遠都擔心承擔後果,只想自己千萬別吃虧。菩薩擔心的是,一個人別種下惡因,別幹壞事。
我們必須關注自己影響圈內的事,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上,讓自己變得更加謙虛、更加敏銳。
孔子雖為聖人,但也曾經誤判過「吾以言取人,失之宰予;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」,
講的是孔子其中一個弟子宰予很會說話,能言善辯,深得孔子喜歡,但後發現宰予懶惰的真性情開始表露出來,孔子更以「朽木不可雕」來形容他。另孔子曾經因為弟子澹(ㄊㄢˊ)臺滅明(姓澹臺,名滅明,字子羽)的相貌醜陋而誤以為他資質不足,但子羽致力修身,努力實踐儒家之道,孔子對於沒能做好判斷而自責。這是孔子對自己鞭策的話。
如果要當一個管理者,更需要理性、客觀地去了解他人。
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」這句話看似簡單,其實深刻地反映了我們的人生態度。
你是自我中心還是虛懷若谷。重因是重果?
給自己的話:
患不知人也,凡事以對方的立場思考,能為對方多付出一點就是自己的福氣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